本书对秘鲁维鲁河谷的315处遗址进行了动态分析。
基本信息:
河谷;遗址;墓地;聚落;田野考古;政治结构;变迁;索引;秘鲁;研究
编著:[美] 戈登?威利 著,谢银玲 曹小燕 黄家豪 李雅淳 译,陈淳 审校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编著:[美] 戈登·威利 著,谢银玲 曹小燕 黄家豪 李雅淳 译,陈淳 审校
出版时间:2018年3月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版次:1
出版时间:2018年3月
印刷时间:2018年3月
版次:1
印次:1
印刷时间:2018年3月
ISBN:9787532586288
印次:1
内容简介:
ISBN:9787532586288
本书以文化生态学、系统论和文化功能论为指导,以详尽和仔细的历时和共时性分析,对秘鲁维鲁河谷的315处遗址进行了动态分析,重建了河谷自前陶期至西班牙征服时期长达两千年的社会历史变迁。作为一本田野考古调查报告,它展示了如何在时间、经费和人员有限的情况下进行区域范围的聚落形态调查。同时将维鲁河谷的315处遗址分为八期,并建立了生活居址、社区和仪式建筑、防御工事或庇护所和墓地四种功能类型,然后通过对遗址的功能分类和数量统计,追溯维鲁河谷人口、经济形态、社会结构的历时变迁。它参照秘鲁沿海河谷和其他地区的社会文化互动,为维鲁河谷史前社会变迁提供了一副较为清晰的图像。维鲁河谷研究成为考古学方法论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内容简介:
目录
本书以文化生态学、系统论和文化功能论为指导,以详尽和仔细的历时和共时性分析,对秘鲁维鲁河谷的315处遗址进行了动态分析,重建了河谷自前陶期至西班牙征服时期长达两千年的社会历史变迁。作为一本田野考古调查报告,它展示了如何在时间、经费和人员有限的情况下进行区域范围的聚落形态调查。同时将维鲁河谷的315处遗址分为八期,并建立了生活居址、社区和仪式建筑、防御工事或庇护所和墓地四种功能类型,然后通过对遗址的功能分类和数量统计,追溯维鲁河谷人口、经济形态、社会结构的历时变迁。它参照秘鲁沿海河谷和其他地区的社会文化互动,为维鲁河谷史前社会变迁提供了一副较为清晰的图像。维鲁河谷研究成为考古学方法论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外国考古学研究译丛》总序 1
目录
中译本序 1
《外国考古学研究译丛》总序 1
序 1
中译本序 1
本研究的性质与历史 1
序 1
致谢 5
本研究的性质与历史 1
内容安排 8
致谢 5
第一篇 引论 1
内容安排 8
目的 1
第一篇 引论 1
方法 2
目的 1
第二篇 维鲁河谷:环境与居民 15
方法 2
自然背景 15
第二篇 维鲁河谷:环境与居民 15
人文背景 22
自然背景 15
第三篇 维鲁河谷的史前栖居 47
人文背景 22
塞罗普列托时期 47
第三篇 维鲁河谷的史前栖居 47
瓜纳贝时期 52
塞罗普列托时期 47
波多穆林时期 73
瓜纳贝时期 52
加伊纳索时期 118
波多穆林时期 73
万卡戈时期 204
金沙国际官网,加伊纳索时期 118
托马巴时期 272
万卡戈时期 204
拉普拉塔时期 344
托马巴时期 272
埃斯特罗时期 372
拉普拉塔时期 344
年代存疑的遗址 386
埃斯特罗时期 372
第四篇 重建维鲁河谷聚落的发展 399
年代存疑的遗址 386
住宅遗址 399
第四篇 重建维鲁河谷聚落的发展 399
政治—宗教建筑 410
住宅遗址 399
防御遗址 415
政治—宗教建筑 410
墓地 417
防御遗址 415
公共工程 418
墓地 417
社区形态 429
公共工程 418
第五篇 聚落与社会 449
社区形态 429
人口 449
第五篇 聚落与社会 449
社会政治结构 454
人口 449
第六篇 秘鲁史前的维鲁河谷 461
社会政治结构 454
附录:维鲁河谷考古遗址索引 487
第六篇 秘鲁史前的维鲁河谷 461
参考文献 521
附录:维鲁河谷考古遗址索引 487
责编:荼荼
参考文献 521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友情链接
作者简介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姓名: 工作单位:
地址:北京王府井大街27号 E-mail:kaogu@cass.org.cn
本文由金沙国际唯一官网网址发布于网站首页,转载请注明出处:金沙国际官网聚落与历史重建